你的位置:有料文学网 > 资讯 > 《东汉沦亡史》汉献帝曹操最新章节更新小说免费阅读

东汉沦亡史

东汉沦亡史

作者: 最爱历史 主角: 汉献帝曹操

小说《东汉沦亡史》整个故事传达出来的思想很积极,剧情走向清晰,发生在主角汉献帝曹操身上的故事耐心寻味,很有看点,《东汉沦亡史》内容简介:建安元年(196年),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。眼前的皇城景色极为荒凉。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,四处蛮横地生长,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,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。......

更新: 2025-10-13 21:53:55

章节介绍

最爱历史的小说《东汉沦亡史》剧情十分具有代入感,看过几章之后就可以让人深陷其中,本文文笔细腻,很适合一个人安静的阅读,1、神器遗失在外讲了:建安元年(196年),15岁的汉献帝.........

1、神器遗失在外

建安元年(196年),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。

眼前的皇城景色极为荒凉。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,四处蛮横地生长,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,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。偶然间还能发现尸体,都是跟随他奔波至此的汉室臣子。身上有血迹的,是被强盗所杀;如果没有,那就是被活活饿死的。

这就是汉献帝的处境:一座沦为废墟的帝都,以及一个忍饥挨饿的朝廷。

事实上,当六年前董卓胁迫汉朝廷从洛阳迁至长安的时候,东汉王朝就已经走向了末日。对于汉献帝来说,那是一段更为惨烈的记忆:陷入火海的洛阳,像牛羊一样被驱赶的百姓,沉默无语的公卿大臣,和漫山遍野散发着恶臭的尸体……

来到长安之后,大臣王允利用并州军阀吕布杀了董卓。可是董卓死了,还有李傕、郭汜,还有张济、樊稠,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军阀。他们之间相互算计,又相互妥协,长期争执不下,把长安也拖入炼狱之中。史载,当时长安城中“人相食啖,白骨委积,尸秽满路”,汉献帝曾向李傕讨要五斤大米和五具牛骨让左右侍卫果腹,而李傕只给了一些米糠和腐臭的牛骨,这些东西根本不能食用。

一直到兴平二年(195),汉献帝才获得了逃离魔窟的机会。在杨奉、杨定、董承等将军的“护送”下,汉献帝的车驾离开长安,东归洛阳。李傕、郭汜很快反悔,立马追了上来,双方在弘农一带交战,朝廷官员死伤无数,汉献帝仓促逃到了河东的安邑(今山西夏县)。

杨奉本是黄巾军白波一支的渠帅,乃是并州的“山贼”。这支劲旅曾经大败董卓手下的大将牛辅,足以证明,他们并不怵凉州的军事力量。杨奉应该是并州当地的豪族,见天下大乱,趁机起兵造反,积攒政治资本。他先归附于李傕,备受恩宠,但还是“不肯尽力”,眼见时机成熟,便背叛李傕,助汉献帝东归。一开始,李傕占了上风,杨奉一看来到了并州,立马叫来了曾经的兄弟——“白波帅”李乐、韩暹、胡才等人,众人兵合一处,暂时击退了李傕。

这就是汉献帝这六年经历的缩影:才出龙潭,又入虎穴。细数汉献帝身边的“贵人”,要么是凉州的军阀,要么是并州的豪帅,尽是些不知礼义、以武逞凶的恶人。悲哀的是,若没有这些恶人,只怕他早就成为路边的一具野尸,被豺狼秃鹫啃食干净了。在他心中,恐怕无比希望一个知礼义、守臣节的士人带着一支王师来拯救他,所以他给两个人发出了求救的信号,一个是曹操,一个是袁绍。

从长安到洛阳,跋涉了整整一年的汉献帝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。

在他与公卿大臣会见之时,总能看见驻守在外的士兵脸上挂着嘲弄的笑意,听见他们不加掩饰的喧闹声。在这些僭越的目光中,任何东西都要褪去神圣的外衣:所谓皇帝,不过是一个故作镇定的年轻人;所谓皇权,就是军阀们的玩物。

汉室天子,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究竟意味着什么?

1、神器遗失在外

汉献帝到达洛阳之时,曾经为了抗衡董卓而形成的关东联盟早已四分五裂,群雄割据,相互兼并。袁绍占冀州,实力最为强大;曹操占兖州;刘表占荆州;袁术在淮南;孙策据江东;张济、张绣据南阳……

天子孤零零地呆在洛阳,身边只有一支难成气候的“白波贼”,比当年兵强马壮的董卓要弱上不少。汉室的神器就这样赤裸地暴露在诸侯面前,但却乏人问津,最终,只有曹操一人占得了先机。

其实,迎献帝或者说“挟天子”的主张,很早就出现了。初平二年(191),袁绍初到冀州,沮授就劝袁绍:“横大河之北,合四州之地,收英雄之才,拥百万之众,迎大驾于西京,复宗庙于洛邑,号令天下,以讨未复。”这个战略相当高明,先占据冀、并、青、幽四州之地,取得争天下的资本,再迎驾献帝,以汉室之名义讨伐异己。

当汉献帝流离至安邑时,沮授再次向袁绍劝谏道:“且今州城粗定,宜迎大驾,安宫邺都,挟天子以令诸侯,蓄士马以讨不庭,谁能御之?”然而,袁绍却迟疑了起来。

袁绍帐下的郭图、淳于琼进言道:“汉室陵迟,为日久矣,今欲兴之,不亦难乎?……所谓秦失其鹿,先得者王。今迎天子,动辄表闻,从之则权轻,违之则拒命,非计之善者也。”他们认为,汉室衰败已久,不可复兴,迎接献帝反而自缚手脚,倘若皇帝下旨,奉旨就是让权,不奉旨就是违命,不如直接撇开皇帝而自立,还能省去不少麻烦。

见袁绍动摇,沮授只能警告道:“若不早图,必有先人者也。夫权不失机,功不厌速,愿其图之。”然而,袁绍内心对帝位的渴望还是压倒了理智,没有听从臣下的忠告。

与袁绍相比,曹操便要果决得多。初平三年(192),毛玠向曹操建议:“夫兵义者胜,守位以财,宜奉天子以令不臣,修耕植,畜军资,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。”曹操“敬纳其言”,虽然当时曹操的羽翼不够丰满,但他早就埋下了成为东汉政府实权人物的野心。

196年,荀彧向曹操提出迎献帝的主张:“诚因此时,奉主上以从人望,大顺也;秉至公以服天下,大略也;扶弘义以致英俊,大德也。四方虽有逆节,其何能为?韩暹、杨奉,安足恤哉!若不时定,使豪杰生心,后虽为虑,亦无及矣。”随后,曹操便决定亲自迎接汉献帝。

在曹操迎汉献帝之后,袁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他借口许都卑湿,要求曹操将朝廷迁到邻近冀州的鄄城,曹操自然不可能同意。

袁绍出身“四世三公”的汝南袁氏,拥有庞大的政治资本,而他也努力经营士人领袖的身份,活跃于东汉政坛。他曾联合外戚何进诛杀宦官,后来成为关东联盟的盟主,与各路诸侯共讨董卓。如此显赫的家世,又有卓越的政绩,袁绍看着董卓之辈玩弄皇权,心里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想法:东汉皇室已是苟延残喘,天子还有那么重要吗?

他的弟弟袁术则更加沉不住气,仅仅据有淮南一隅之地,便公然僭越称帝。袁术声称:“今刘氏微弱,海内鼎沸,吾家四世公辅,百姓所归,欲应天顺民。”这番言论又何尝不是袁绍的心思?只不过,此举招来一片嘘声,几乎所有人都愤怒了,成为众矢之的的袁术很快走入穷途末路。

绝路中的袁术无奈归帝号于袁绍:“袁氏受命当王,符瑞炳然,今君拥有四州,民户百万,以强则无与比大,论德则无与比高。”袁绍知道袁术的下场,自然不可能贸然称帝。后来,袁绍灭公孙瓒,尽有四州之地,拥兵数十万,称帝之心又再一次活络起来。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绍的心思,秘密上书道:“宜应天人,称尊号。”袁绍将这封信公示手下,试探众人的想法。结果属下全都反对,要求诛杀耿包。袁绍不得已,只能杀掉耿包以自证清白。

袁绍兄弟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:称帝自立明显走不下去。

这是汉末一个极为怪异的现象:一方面人人割据,无视皇权;另一方面,所有公开不臣之心的人,都如同陷入到泥沼之中,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,甚至包括自己人。大者身死族灭,小者丧失人心。倒是东汉朝廷总能吊着一口命,衰而不亡。

最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