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沦亡史
作者: 最爱历史 主角: 汉献帝曹操
小说《东汉沦亡史》整个故事传达出来的思想很积极,剧情走向清晰,发生在主角汉献帝曹操身上的故事耐心寻味,很有看点,《东汉沦亡史》内容简介:建安元年(196年),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。眼前的皇城景色极为荒凉。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,四处蛮横地生长,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,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。......
更新: 2025-10-13 21:54:05
章节介绍
今天小编要向大家推荐一部最爱历史的作品,名为《东汉沦亡史》。本文的创作手法很特殊,对于情感的描述比较细腻,小说6、孔融之死内容:当然,曹操与拥汉派的对立并不是简单的忠奸之分。拥.........
6、孔融之死
当然,曹操与拥汉派的对立并不是简单的忠奸之分。拥汉派确实手握那个时代最大的正义——忠诚,但是他们的正义与皇权却是冲突的。
翻阅《后汉书》,我们可以知道,党锢之祸并不是简单的宦官迫害忠臣的运动。东汉的宦官虽然的确要为腐败的吏治和昏暗的政治负责,但他们其实还有“一心王室,不事豪党”的一面,这里的豪党指的便是在地方呼风唤雨的士大夫。
在士人铺天盖地对宦官专权的指责之中,其实隐隐指向阉人背后想要集权的皇帝。他们理想的政治是皇帝与士人共治,他们拥戴的君王是懂得体恤儒士的皇帝,如果皇帝不懂,那么定然受到了身边人——外戚与宦官的蒙蔽。
仔细想来,外戚与宦官的确能控制年幼的皇帝,不过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与皇帝亲密的关系。没有专制的皇权,就没有专制的外戚和宦官。可是,对于地方的名士来说,他们要兼并土地,他们要培养私兵,侵夺的都是皇帝的利益。有他们在,皇帝只能面对每年越来越少的税收和压制不了的动乱。
君与士的分道扬镳,这恐怕才是东汉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。
这些士大夫的脑袋和屁股是分离的,他们放在政坛是清高的、忠贞的,放在地方则是反国家的、分裂的。因此很多名士给人的感觉是虚伪的,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脑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,一个是大族膨胀的欲望,另一个是儒家的自我抑制。欲望多些,就是刘焉之流;抑制多些,就是荀彧之流。
曹操挟天子以来,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掌权者,他与拥汉派的斗争更像是两种意志、两条路线的冲突。
名士的路线更为保守,他们面对扭曲的国家形态,提倡用一种士的方式进行斗争——即用礼来维持国家秩序。他们是王道的,提倡道德(儒生的价值标准),提倡用贤(自己人),拥戴汉帝(反权臣、反宦官、反外戚),反对兼并(体恤百姓以缓和矛盾)。
曹操的路线则符合实际,他需要在真正的战场上战胜敌人,必须要运用武力和权谋。他是霸道的,提倡刑法,提倡唯才是举,提倡集权。
两条路线的冲突在孔融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。孔融是个典型的名士,他乃孔子之后,饱读诗书,拥有非常高的名望。他曾出任北海相,空有教化之功,却无法解决黄巾军,被打得家破人亡,史家讥讽道:“融负其高气,志在靖难,而才疏意广,迄无成功。”
为了寻求一处寄身之地,他看中了和汉室联为一体的曹操。曹操也需要一个名扬神州的士人为政权背书,故十分乐意孔融的加入。只不过,一段蜜月期过后,孔融与曹操之间几乎达到针尖对麦芒的程度。
当时社会动乱,百姓犯事者多,曹操想要恢复肉刑,重典治国,孔融站在儒家角度坚决不同意。曹操想要杀杨彪,孔融提醒曹操注意与名士的关系。曹操想与袁绍决战,孔融表示前景不乐观。曹操禁酒,以保障军粮,孔融上书调侃不喝酒怎么成圣。曹操想进位为公,孔融提议遵古制,“不封建诸侯”。
对于曹操集团某些不符合儒家道德的行为,孔融不给脸面直接批评。比如当初曹操攻入邺城,袁家稍有姿色的女子全被曹操父子及其亲信大臣强占,孔融嘲讽道:“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。”曹操一开始还没听懂,问出自什么经典,孔融干脆挑明:“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。”
大到战略方针,小到政策施行,双方之间的冲突几乎是全方位的,可以看出一个走的是道德主义的王道,一个走的是功利主义的霸道。当然,最为关键的一点是,曹操僭越,孔融则以匡扶汉室为己任。
可是,“良知”和嘴不能杀人,阴谋和刀才可以。
后来,曹操暗地指使与孔融有私人恩怨的郗虑,罢免孔融的官职。曹操还亲自作书,警告孔融:“孤为人臣……破浮华交会之徒,计有余矣。”已经透露出杀意。可是孔融是天下名士,怎么会知难而退?他立马写信予以反讽。建安十三年(208),忍无可忍的曹操,在精心罗织孔融之罪后,将他诛杀了。
在诸多的罪名中,有两条可谓别出匠心,一是孔融曾口出反汉室的谋逆之语;二是孔融曾言父母与子并无亲情。前者是不忠,后者是不孝。
一向以儒著称的孔融却背负不忠不孝之罪名,实在讽刺!
最新小说